副標題:——金洞管理區改革開放30年回眸
在瀟湘大地的永州北部,有一顆新興的旅游名珠,她就是永州市金洞管理區。金洞管理區的前身是國營永州市金洞林場,始建于1954年,是全國四大示范林場之一,也是全國科技興林示范林場,曾榮獲“全國十大標兵林場”、“全國國有林場先進單位”等殊榮。2005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湖南金洞國家森林公園。2006年5月,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金洞管理區,比照縣級政府行使管理職能。現轄6鄉1鎮、6個分場2個工區,73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人,其中干部職工2900多人;總面積635平方公里,山林面積76萬畝,森林蓄積量270萬立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金洞管理區(林場)始終以實事求是、科學發展做指導,堅持走“打綠色牌,做山水文章,創生態效益”的發展路子,取得了產業興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成就,譜寫了一曲動人的發展樂章。
壯大林業添后勁
金洞林區氣候宜人,土壤肥沃,種植杉木歷史悠久,“金洞香杉”因桿直質硬、花紋清晰、氣味芳香而成為市場知名品牌。自清朝后期,“金洞香杉”就沿湘江過洞庭下長江,遠銷江浙一帶。建場后,金洞林場在培育速生豐產林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先后進行了杉木無性系繁殖和容器育苗研究并獲得湖南省科技二等獎。在生產實踐中大力推廣和普及良種壯苗、大穴底肥、鋤撫刀撫、適度間伐等技術,大幅度提高了杉木速生的產量和質量,金洞林場因此而成為全國示范林場,聞名全國。
林場決策者們很清晰地認識到,單一的杉木經濟很難經受市場風險的考驗,必須建設日趨發達的林業產業化體系和構筑完備的生態體系。圍繞這一根本,該場加大了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不斷營造以杉木速生豐產林為主的商品用材林的同時,積極實施分類經營,擴大以馬尾松、楠竹、榿木為主的工業原料林基地經營面積,規劃建設生態公益林。在營造商品用材林方面,每年投入資金400萬元,造林1.5萬畝,撫育3萬畝,并逐年加大造林撫育力度,1999年全面消滅荒山,成為永州市消滅荒山第一場,以后逐年做到即采即造,重造重管,做到了青山長綠,流水長清。整個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7.5%,森林蓄積達到287萬立方米,成為金洞管理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銀行。在發展工業原料林方面,突出發展馬尾松、榿木等工業原料林基地。2001年,該場20萬畝工業原料林基地作為永州市十三大特色基地之一正式立項。2003年,該場又與岳紙集團簽下了總投資額為2800萬元的5萬畝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合作協議,從而實現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在規劃建設生態公益林方面,永久性封山育林18.5萬畝,退耕還林6.8萬畝。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該場逐步形成了商品用材林、工業原料林、生態公益林三大樹種競相發展的格局,林業產業化和林業的品牌效益已初見端倪。2003年以來,每年林業產業收入達4000萬元以上,并以10%的速度遞增。林業真正成為金洞的支柱產業擎起一片藍天。
旅游興旺展新姿
仿佛是一夜之間,金洞大地成了一方旅游的熱土。紛至沓來的四方游客,讓純樸憨厚的山里人著實忙乎了起來。每年的夏天,牛頭山景區便熱鬧非凡。偌大的停車場,擺滿了懸掛各地牌照的車輛;票務中心,人們爭先恐后搶購旅游門票。充滿激情與驚險的一江三漂讓游客經受心靈的滌蕩,叢林野戰俱樂部、蒙古包、柯爾沁滑草場和歐亞溜索讓游客體味到北國異域的奇情異趣。最高興的要數金洞的老百姓,無論是開酒店的還是辦旅社的,無論是賣土特產的還是做旅游品生意的,家家生意興隆,一個個笑得合不上嘴……這是興旺的旅游業給金洞帶來的新場景。
金洞林區山嶺逶迤,山勢渾厚,奇石異水,巧奪天工。特別是森林茂盛,空氣清新,溪水甘甜,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多年以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改革開放后,發展旅游成為金洞決策者們的首要方向。2001年11月,金洞林場委托中南林學院旅游設計中心對金洞漂流進行了規劃設計。投資600多萬元建設了金洞河漂流項目,并創造了當年建設、當年開業、當年基本收回投資額的良好效益。金洞漂流憑借其“峻、險、秀、奇、野”和氣勢如虹令省內外同行業艷羨不已,并因此而走紅,“湘南第一漂”、“湖南旅游業的后起之秀和希望之星”等各種美譽紛至沓來。接著,林場將發展旅游經濟作為新興支柱產業來抓,編制了《金洞生態旅游區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旅游開發,依靠外力做大做強旅游經濟蛋糕。在廈交會、湘交會、桂林國際旅游產品推介會和港洽周上,對金洞生態旅游進行了精心包裝和大力推介。2003年將金洞河漂流項目租賃經營,從而實現了強強聯合、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短短兩年時間內,夜光漂流、竹筏休閑漂流、翠湖水上樂園、金沙灘民俗文化村、蒙古包、野戰俱樂部、時光隧道漂流、歐亞溜索等新興旅游項目便相繼建成,使以金洞河漂流為主要內容的金洞康體生態旅游內容進一步得到充實和完善,初步形成了水、陸、空并駕齊驅的立體生態旅游格局,“三大中心、十大景區”的總體規劃和“兩日游”的目標得到實現。
金洞因旅游的風生水起讓人刮目相看,各類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紛紛看好金洞這顆從“林家鋪子”走出的旅游新星。中央電視臺“孝敬父母·關愛老人”公益廣告攝制組將這里作為外景拍攝基地;三湘都市報等單位舉辦的新絲路模特大賽、湖南熱舞大賽永州賽區決賽、永州市“金洞漂流杯”夕陽美金婚、銀婚慶典活動、中國模特之星選拔賽也相繼在這里舉行。這些無一不讓金洞生態旅游聲名遠播,游客云集。據統計,2007年金洞生態旅游接待量呈直線飆升,共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旅游旺季日均接待量達2000余人次,實現收入1400余萬元。同時,帶動餐飲類收入實現近2000萬元,運輸業收入實現200萬元,勞務收入實現350萬元,各類土特產和林副產品實現銷售收入250萬元,林區群眾人平增收300元。
環保工業辟財源
率先發展工業,是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規律。金洞落后的根源在于工業太落后。改革開放以來,該區充分利用林區資源優勢,努力打造工業發展平臺。
一是開發建設水電業。金洞林區河道自然落差大,是發展水電的天然場所,據測算可開發電能在10萬千瓦以上。到1978年,陸續開發了近3萬千瓦。但由于各種原因,小水電的開發一直處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近年來,林場對水電開發進行了系統勘測、論證、立項并對外招商,加快了山區小水電發展步伐,延伸了支柱產業鏈。現林區在建和建成的水電站28座,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其中已建成5萬千瓦。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達3.5億千瓦小時,年電力收入達1.2億元。
二是開發以石材為主的礦產業。金洞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錫砂礦自清朝后期就有零星采挖。近年來,又探明發現“銀晶灰麻”花崗巖礦,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是一種十分理想、市場行情十分緊俏的建筑裝飾材料,而該場可供開采的資源蘊藏量至少在1億立方米以上,每年可開采3萬多立方米。按目前國際國內價格估算,不出四年,僅石材一項就可為該場創收8000萬元以上。
三是發展竹木加工業。金洞林區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每年木材采伐量都在7萬立方米以上,以前多以賣原木為主,利潤空間不大,自80年代后期,陸續出現零星木材加工企業,近幾年來,管理區把發展木材加工企業作為重頭戲來抓,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一個年加工木材2萬多立方米的陽光木業公司,大大提高了木材的經濟效益。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金洞鎮、小金洞鄉、鳳凰鄉的竹木加工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全區現有一定規模的竹木加工廠26家,全年可實現產值達900萬元。
社會發展促和諧
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發展,金洞林區的面貌日新月異,林區社會日趨和諧。主要體現在:一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近5年來,共投資3500萬元建成了金洞自來水廠,啟動了鳳凰、小金洞飲水工程,56.7%的自然村都用上了自來水;投資1200萬元實施了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維修加固病險水庫3座,防滲引水渠8.7公里,山塘20多口,使農業生產用水有了切實保障。投資2800萬元完成了全區農村電網改造,建成了金洞110千伏變電站、鳳凰35千伏變電站,使林區用電質量有了大大提高。隨著通鄉、通暢、通達工程的實施,投資1.2億元對林區公路進行了全面改造,使林區內所有鄉鎮和90%的村都通了水泥路。同時,林區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程控電話實現了村村通,移動信號覆蓋率達到90%以上。二是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金洞中心城鎮建設按照總體規劃和“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打造新特色,展現新亮點”的要求強力推進。目前東區兩縱四橫的街道已經形成,綠化、凈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設大部分已經到位。西區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通往西區的金洞一橋可望年底竣工,沿河大道已經形成路基。一個嶄新的山區小城已成雛形。小金洞、鳳凰、石鼓源等農村集鎮按照“風格迥異、頗具特色”的要求,建設步伐也不斷加快,并不斷發揮集聚人口、統帥經濟、繁榮文化的核心作用。三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30年來累計投入教育建設資金8000萬,校園、校舍面積分別比1978年擴大2倍、1.2倍,1997年實現“雙基”達標,教學質量持續提高。投入1000萬元新建了管理區人民醫院,改造新建了7個鄉鎮衛生院門診綜合樓,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3.3%,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了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制度,解決城鎮低保180戶266人,農村低保1015戶2500人,每年新增就業人數100人以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三十年的改革創新為金洞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至2007年底,全區社會生產總值達到5.5億元,財政收入達到8000多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陳建軍 劉福華
編輯:redcloud